| 年度 | 获奖成果 | 完成人员 | 奖项信息 | 
  
   | 2019 | 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研究 | 田中群、任斌、李剑锋、吴德印、刘国坤 |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9 | 基于动态超分子聚集体的化学传感 | 江云宝、黎朝、严小胜 |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9 | 碳链与金属的螯合化学 | 夏海平、张弘、朱军、朱从青、王铜道 | 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| 
  
   | 2019 | 基于仿生识别体系的生物传感 | 杨朝勇、朱志、宋彦龄、官志超、柯国梁 | 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| 
  
   | 2019 | 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的研发、应用及产业化 | 颜晓梅、朱少彬、马玲、田野、杨玲玲、王硕、陈超翔、吴丽娜 | 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| 
  
   | 2018 | 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 | 郑南峰、黄小青、傅钢、陈光需、杨华艳 |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8 | 空间分辨腐蚀电化学仪器方法及应用 | 林昌健、卓向东、吴浚瀚、林理文、杜荣归 | 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8 | 天然气化工清洁技术研发及靛蓝等特色产业链的构建 | 尹应武、张正西、毛永生、师雪琴、栾敏红 | 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8 | 一种锂离子电池陶瓷隔膜粘结剂的选择方法 | 赵金保、张鹏、石川 | 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| 
  
   | 2018 | 一种全合成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和用于培养裂殖壶菌的方法 | 卢英华、倪洁、周林、陈丽珠、敬科举、乔兴忠 | 第七届厦门市专利奖 | 
  
   | 2018 | 电化学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 | 林昌健 |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| 
  
   | 2018 | N-乙烯基吡咯烷酮生产技术 | 黎四芳 |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| 
  
   | 2017 | 手性酰胺的高选择性合成与高效转化及其应用 | 黄培强、肖开炯、郑啸、王爱娥、阮源萍 |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7 | 电解电容器用高性能铝箔纳米布孔/异形波变频腐蚀技术及产业化 | 林昌健、谭帼英、陈宇峰、王文宝、钱国庆、成顽强、孙岚、程永刚、卓向东、谭惠忠、秦力、全振浪 |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7 | 高性能渗透汽化膜的设计与合成 | 刘庆林、张秋根、陈建华、熊鹰、吴建洋 | 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7 | 高安全陶瓷隔膜及其在动力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| 赵金保、肖亚洲、怀永建、张鹏、潘芳芳   、王静、王海文 | 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7 | 纳间隙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及表征新技术 | 吴德印、任斌、田中群、黄逸凡、赵刘斌 | 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| 
  
   | 2016 | 电化学技术创新及工程化应用 | 林昌健 | 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(创新成果) | 
  
   | 2016 | 高密度培养裂殖壶菌发酵生产DHA | 卢英华 | 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(创新成果) | 
  
   | 2015 |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 | 谢素原、谭元植、郑兰荪、吕鑫、黄荣彬 |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5 | 一维结构纳米二氧化钛可控构筑、构效关系及性能优化 | 林昌健、孙岚、赖跃坤、叶美丹、杜荣归、郭文熹、王梦晔、黄巧玲 |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5 | 化学键本质中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| 吴玮、曹泽星、苏培峰、陈振华、应富鸣 | 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| 
  
   | 2015 | 基于仿生识别技术的微纳可视化检测体系及其应用 | 杨朝勇 | 厦门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4 | 高密度培养裂殖壶菌发酵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(DHA) | 卢英华、黄建忠、敬科举、江贤章、钟惠昌、陈水荣、王宝贝 | 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4 |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 | 谢素原 | 中国侨界贡献奖(创新成果) | 
  
   | 2014 | 电动车用高安全性陶瓷隔膜的产业化 | 赵金保 | 中国侨界贡献奖(创新成果) | 
  
   | 2014 | 电化学催化团队 | 孙世刚 | 中国侨界贡献奖(创新团队) | 
  
   | 2014 | 生物絮凝剂的高效生产与应用研究 | 何宁、王远鹏、李清彪、卢英华、沈亮、彭雅娟 |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| 
  
   | 2013 | 电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效应、设计合成和反应机理研究 | 孙世刚、周志有、田娜、陈声培、姜艳霞 |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3 | 过渡金属导致物质从反芳香性向芳香性的突变 | 夏海平 |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| 
  
   | 2013 | 贵/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与生物还原的过程原理 | 李清彪、黄加乐、孙道华、林种玉、邓旭 |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2 |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 | 谢素原、谭元植、郑兰荪、吕鑫、黄荣彬 |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| 
  
   | 2011 | 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、合成和性能研究 | 江云宝、赵一兵、郭祥群、李顺华、郑洪 |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1 |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| 董全峰、郑明森、蔡亨江、王晶良、林祖赓 | 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1 | 循环流化床(CFB)锅炉燃烧过程优化控制系统 | 江青茵、曹志凯、师佳、周华 | 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1 | 防污自清洁“氟硅”高分子树脂的可控制备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 | 罗正鸿、何腾云、于海江、徐伟、关成梅 | 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| 
  
   | 2011 | PTA氧化残渣资源化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| 李清彪、陈少岳、郑艳梅、黄双能、黄加乐 | 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|